s

 

OVER THE WORLD WITH YOU
                  在大使馆说中国故事

首页 >> 使馆资讯 >> 演说正文

对话外交官more

“外国人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就一定要来北京。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也可以理解一个大国是如何治理的。”一一土耳其驻华大使伊斯梅尔·哈克·穆萨...

想要了解中国,你一定要来北京

跟着外交官看世界more

2024年10月16日,突尼斯使馆及突尼斯国家旅游局在突尼斯驻华大使馆成功举办了“探索突尼斯”招待会。此次活动旨在庆祝中突建交60周年,并进一步深化两国在旅游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探索突尼斯

视频more

通知more

快来参加“2022CIPM外交官春节大联欢”---新春拜年视频秀

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的中国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个象征着团结、兴旺,新希望的开始。 诚挚的邀请您加入“2022 CIPM外交官中国春节大联欢---新春祝福视频秀”活动!我们的口号:拜年啦!...

快来参加“2022CIPM外交官春节大联欢”---新春拜年视频秀

At the Embassy,
Tell Chinese Story

E-magazine

为了传承的纪念-- 寻找吴建民

分享到:
2018-06-21 来源:

导语:这是一种具有浓郁色彩的东方人文情怀,象征着中国人的自信、明理、谦虚、儒雅、睿智和从容不迫,他不显山不露水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着我们的每一个交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对世界的认知。

吴建民是什么?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念头,因为谁都知道吴建民是一个人,高中生说他是慈祥的老人,大学生说他是睿智的前辈,中年人说他是有亲和力的兄长,老年人说他是智慧的学者。如果是中国人,会说他讲的外国和外国故事很好听;如果是外国人,会说他讲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讲的真好。
是的,这是吴建民,这是那个曾经与我们一起思考,一起快乐,一起享受时光的吴建民。
然而,这仍是抽象的感知,一个具体的吴建民,应该鲜活得多,生动得多,直感魅力得多。
一张相片,便可以感知吴建民,但我感知的吴建民是缥缈的虚幻的,言词不能够形容的。“他”似乎在眼前,但我总是挨不到,总是有距离,总是让我一次次地需要去寻找。
那究竟是什么?
 
奔驰的高速列车轻轻地压着轨道,似乎在轻轻地问:吴建民,你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
 
 
一年前的6月18日,是吴建民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北京举办了“难忘吴大使”的座谈纪念活动,很多人回忆吴建民离开一年后留着的记忆,用了很多形容词,但给人印象的,是一个个小故事。
 
杨洁篪(国务委员):1993年,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举办记者招待会(台上坐着江泽民主席、钱其琛外交部长和发言人吴建民),我目睹了吴建民主持的情形。一位美国记者在提问时说了一大套诬蔑中国的观点,吴建民立即打断他说:“你这是演说,而不是提问。Your  question please(请提问)。”这位记者不得不乖乖地停止攻击。
李肇星(前外交部长):吴建民遇难前两个月,我和他到意大利出席国际研讨会,一位美国著名教授发言时把中国崛起作为世界面临的大挑战,我在台下很着急,想找同事出来辩驳。吴建民立即在主席台上优雅而严肃地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教授,学识渊博,为什么竟然把和平发展的中国与其他一些因素相提并论?您是有意,还是偶尔也会口误。短短几句话,说出了我的心里话,那位美国教授不得不道歉,他说,谢谢吴先生提醒,著名教授一样也会犯错误的。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吴建民的影响有多广,一次台湾之行令我印象深刻。2008年我和他受邀参加台湾的书展活动。因为他的盛名,我们参加了两次座谈,接受一次媒体深度采访。在台北故宫,不仅有许多大陆游客向他问好,要求合影,台湾当地民众也有人认出他,向他亲切打招呼。
龙永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吴建民是我们的“政委”。那时我们内部经常争论,为难了我这个团长。吴建民从不纠缠谈判的细节,而是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分析形势。由于他本身没有部门的利益可言,讲话又很有说服力,深受大家的认可。这让我学到了一点,对外沟通,也就是所谓外交要做好,首先内部要沟通好,才能一致对外,才能不会发出可能被对手利用的杂音。
沙祖康(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我和吴建民被认为在外交部小有名气,以能力强有个性著称。1995年反击西方反华人权提案时,他是一把手。“一山不容二虎”,部领导说“两人谁开第一枪,就谁先调回”。我不看好与吴大使的团结,抱着走着瞧的观望态度。他到任后,对我以其少有的庄严表示:“沙祖康同志,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维护党委的团结,特别是你我的团结,没有一条理由搞内耗,打乱战,让我们用行动和胜利,解除党委对我们的担忧和疑虑。”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交心,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实践证明,我们合作共事的两年,对外胜仗连连,威风八面,呈现了“吴沙盛世”。
这些回忆非常多,或许去领读《难忘吴大使》的书更为全面,完全能够呈现吴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他的大局眼光和全局眼光,完全能够体觉到他的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气魄和精神。
但这与我心中的那个“吴建民”,还是不够完整。
 
今年6月12日,离吴建民逝世两年还有八天,一个平凡的星期一清晨。
我和学生们走进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的校区,这里曾是吴建民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走进的初中,六年的少年美好时光对他以后亮丽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刻苦的学业练就了以后成长的扎实基础。当他毕业选择大学时,班主任朱庆颐老师一句话决定了他的前途:你就填北京外国语学院。由此,这里走出了一位对中国和世界有影响的著名外交官。
此时,学校并没有醒目的标牌提示与往日有何不同。
但,还是有所不同。
进了学校大门,那一长溜的展板用图片和文字无声地告诉同学们吴建民曾经去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和讲过的话语;在主教学楼的一层教室旁边,新修的开放式的“吴建民阅览室”,摆放着三十余种吴建民书籍。下课铃响,同学们可以暂时摆脱学业的苦恼,放松心情,翻阅品味吴建民述说的世界美妙和新奇。
这时候,曹李莉校长和老师们比往日多了些话语,而且是很接地气的话语。
曹李莉校长说:第一次见到吴大使,是2012年的一个星期六,他给我们打电话,说想以个人的身份带着弟弟妹妹回母校。我当时说吴大使回来怎么能简单的看一看,怎么不能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交流交流吗?这不能放过您。他答应了,来的时候我才知道他的哥哥弟弟妹妹都是我们的校友。吴大使参观学校时,了解到学校的中日课程班受当时中日争端的影响,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以“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为主题做报告,对一些过激的做法表示了看法。后来又特意饱含深意的题词:“爱祖国爱人类”。
跟他接触,他不会因为身份高而提出特殊要求,感觉很自然,很平和,很舒服。
前校长华勇说:吴大使2008年回母校,那时他的身份是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他问我:“华校长,现在高中生很苦吧!”我说:“是的。真希望立法,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现在最早和最晚班车坐的多是朦朦胧胧睡眠的学生。”他说:“是啊,这关系到国民健康问题啊!我们应该呼吁呼吁。”
孙晓多老师说:1994年是吴大使第一次回母校,我在门口负责迎接等候。南京市政府接待处派了一辆高档礼宾车护送,在离校门很远的地方,我看到吴大使下了车,走了过来。他非常注意小节上的影响,这让我肃然起敬。
王友宁老师说:吴大使每次回来,总是很多地方抢着他去,但他肯定会回母校,而且有两件事必做。一是同学聚会一定安排在母校;二是带着同学一个个老师上门看望,对老师是非常尊重的。尊师尊教是吴大使的优良品质。
 
是啊,这是吴建民,他的阳光洒落在生活的每个日子里,他的柔和浸润着每个交流的细节里,他是我们能够触摸的亲切,他是我们平常收获的甜蜜。
但,这还不是我心中完整的“吴建民”。
 
吴大使母校——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火车上闲来无事,翻阅一本名为《长江之歌》的小册子,里面是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与法国克莱贝尔中学交流的文集。
这本小册子通篇没有一句提到吴建民,我唯一知道的是这两个学校交往是吴建民1998年担任驻法国大使时牵线搭桥促成的,至于怎么牵线搭桥,怎么促成,无任何记载。
1998年,呵呵,正好20年。
《长江之歌》收集的是两个学校的学生互相交流的往事,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描述所见所闻。
许锟(中国老师):中国学生走进课堂,感受法国教育。他们发现法国学生在上不同课时,会去不同的教室;法国学生比较随意,自由讨论不像是课堂,倒像生动的讨论会。不过,中国学生绘制的一张上课时间表,法国学生看过说太恐怖了。
陆航(中国学生):我的好友她是一个潇洒的女汉子,1米7的个子。她带我去听课,里面挤满了人,她坐到了朋友的腿上,我只得尴尬地站在门口。意外的是她竟然喜欢日本动漫,是个火影迷,这不禁让我这个动漫宅界人士大吃一惊。
戴家祺(中国学生:)我终于等来了马蒂亚斯,他比照片看起来白点,但我没想到他竟然没有我高,显然他也非常腼腆。他带我到了运动场并告诉我他经常和朋友一起打蓝球,而这正合我意。我非常乐于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
鲁桁(中国学生):她说她爸爸回来后准备跟女朋友结婚,我说你妈妈怎么办?她说这不是禁止的,她妈妈也知道,还同意了。我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法国有多开放,难道国外流行一夫多妻?
申雅(中国学生):吃饭时,她爸爸问我南京有多少人,我想说800万,突然想到外国的计算法跟我们不一样,就硬生生说了一个8,后面补了6个0,他们说好大的城市。我本来想说在中国并不算大,但又怕出错,就索性闭嘴。
顾源杰(中国学生):当我离开雨果家时,她妈妈说,欢迎你下次能再来,因为这里是你在法国的一个家。当听完这句话,我忍不住哭了,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的话和我法国的家。
Louis GILLOT(法国学生):我观察并了解田高学生与我们学习的不同。例如学生们早上七点就到校,然后各班开始大扫除,所有学生在上课之前都在背诗或者哲学名句,每班都有将近50名学生。
Flonine Paun(法国学生):我没想到中国是这样的,我亲眼看到的中国的情形与我在法国的新闻报道中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的寄宿伙伴对我们已经有一定了解而我们却一点都不了解他们。我的寄宿家庭在家中举行的欢迎仪式的每一个瞬间我都将永远记住,我原以为中国没有那么的开放。
Marie ROBLN(法国学生):当我第一次品尝到用香料腌制的猪肉,第一次喝到茉莉花茶的时候,我相信我从来没有吃过比我在中国所吃到的更丰盛的了。事实上我们天天在教会我们怎么用筷子的饭店吃饭,同样的,田高的食堂和小伙伴奶奶的厨艺都让我大开眼界。
Cecile(法国学生):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经历。我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当我在看我们的旅程记录片时,我只有一个愿望:重回中国。
 
我一篇篇地读着,仿佛又走进了一个单纯亮丽的交流世界,感受少年的纯真和美好。当我掩书静思,我想起吴建民在他的母校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所做的报告《做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想起他饱含深意的题词:爱祖国,爱人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我的心里忽然一动,缥缈的思绪汹涌出一个“吴建民”。
吴建民,他是“炮火连天”一声铸刀剑为犁锄的呼吁,是强权政治面前挺立的不屈尊严;是对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一个笑脸,是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男人和女人的一句关爱;是对理性人类的一份梦想执着,是对大同世界的一种精神探索。
这是一种具有浓郁色彩的东方人文情怀,象征着中国人的自信、明理、谦虚、儒雅、睿智和从容不迫,他不显山不露水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着我们的每一个交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对世界的认知,或许我们不会时刻想起吴建民,但我们明白,吴建民在启迪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引导着我们,使我们时常觉得我们生活的灿烂,觉得生命的张扬和活力,觉得做人还是幸福和快乐的。
我想,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吴建民。
 
作者:陈昌荣  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相关文章